-->
11月11日,由Aedas主办的主题展览——N次方“城”于上海UCCA Edge正式拉开帷幕,同济大学、上海市建筑学会、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(RIBA)、UCCA Edge、作为合作机构为展览提供支持。
Aedas全球设计董事韦业启(Ken Wai)作为开幕式致辞嘉宾出席活动现场,Aedas创始人及全球首席设计师纪达夫(Keith Griffiths)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以视频方式出席并致辞,与业界知名机构、媒体及开发商一同见证了活动启航。
韦业启开幕式致辞
现场播放纪达夫视频致辞
ARCHINA于展览开幕式前对Aedas全球设计董事韦业启(Ken Wai)进行了专访,围绕着“城市更新”这一展览议题,带大家走近“多元·对立”的概念。
Ken Wai / 韦业启
Aedas全球设计董事
RIBA理事成员-亚洲及澳大拉西亚区域
RIBA中国分会荣誉主席
建筑学(荣誉)学士
建筑学深造文凭(优异级)
香港建筑师学会会员
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
香港注册建筑师
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
广东省一级注册建筑师互认资格
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(绿建委)委员
1
关于展览
Q
您觉得本次展览的亮点在于什么?
KW:展览的议题是“城市更新”,对此没有一个设定的答案,我们需要去不断追寻,未来能不能发展得更好一点。我们跟同学们做“多元·对立”的概念,就是因为上海这座国际一线城市,海纳百川,很多文化的碰撞,使其成为一个有故事的城市。
上海的国际化、本地化,以及社区都有不同的诉求,所以我们在方案中找机会重新讨论“城市更新是什么”,希望和下一代有更多的交流,他们才是我们的未来。
此次展览就是一个平台,让大家了解更多我们行业人士的想法和学生的想法,未来发展是怎样的、如何去做——我们不要做传统的东西,要打破传统。所以我们叫“多元·对立”,城市包含很多“对立”的元素,怎么去把“多元”的功能放在里头同时做到平衡。
Q
您为何选择了上海的苏河湾地块作为课程的研究案例呢?
KW:大家都听过外滩、陆家嘴、外白渡桥等等,这都是上海历史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。那苏州河是一个非常好的故事,它本身具有交通运输的功能,同时它也是一个国际上蛮有名气的城市空间,它有很多历史故事,有不同类型的城市发展过程在里头。
所以苏河湾对我来说就是上海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,它的工业化、城市位置以及市民的生活都对全球有着密切的影响。像伦敦泰晤士河两岸也有着同类型的开发,这样的地方很多是类似的,议题非常有趣,也跟我的生活非常密切。
2
城市更新
Q
上海和伦敦这两座城市会经常被拿来比较,有人说上海在模仿伦敦,您从专业角度是否同意这句话,以及您觉得它们在城建方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?
KW:文化差异存在,那么城市的发展就是不一样的。一些外滩的老建筑是历史上别的国家做的,那不代表我们城市的规划发展是相同的,这样上海更要积极利用不同的方向去发展。但是不同的城市发展到最后都跑到同一个终点,这个点是市民,是居民,是人民。为什么呢?最后判断我们做的好不好,不是我们这些专家、规划师,也不是政府,是规划里的这个社区,是过去的居民和新进来的人才,以及最重要的文化,文化引领着下一代往前走。
英国的城市在工业革命之后迅速发展,区域划分明显,并出现了一些棕地。例如伦敦的King's Cross国王十字,我第一次碰到这个区域的时候,大概是30年前。当时第一次面对这个位置,改造的过程就是一个多方讨论的过程,因为不是我们规划建筑就可以解决问题的,要跟政府、社区沟通,比如伦敦的Boroughs(自治市镇),以及一些委员会,比如English Heritage(英格兰遗产委员会),要考虑城市、交通、历史文化等等。所以需要多方汇总的大概念,它的好处是什么呢?可以把社区做得“多元”——King's Cross国王十字入驻了中央圣马丁学院和一些知名企业的总部,利用了TOD模式,并将运河改造成非常好的市民空间。因此伦敦的优点和经验就是多方面、多维度的认同,团队可以打造出有肌理的、可以落地使用的城市空间,最后由社区居民和游客去评判好不好。
英国伦敦摄政王区 – 城市重建
英国伦敦摄政王区 – 翻新
很少人讲“城市更新”的时候讲到服务水平,要为社区服务。如果做了一个大开发,但是建成后周围堵车堵的不得了,中国目前有一些综合体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。TOD是一个很大的问题,我们不需要像伦敦大开发一样分期去做,因为他们不像我们人口密集,会做这么大的体量,当时做香港西九龙高铁站就是全球范围都找不到超大案例,那怎么办呢?回归一句话:我们能不能保持一个好的服务水平?给社区、给市民、给游客、给上班族,并且做到生态也良好发展,这都是我觉得很重要的事情。
Q
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非??斓?,部分地方在规划之中忽略了城市特色,从而出现“千城一面”的现象,您对此有什么建议与看法?
KW:中国跟国外不一样的,经济发展速度很快,通过轨道交通把各地连接起来,是一个很高效的国家。基础设施是帮国家去提升的,以后一定会有不同方向的调整,这是中国的“议题”。
比如深圳福田区的城中村,非常典型的中国的案例。有一个非常成熟的社区(上下沙社区),建筑完成超过200万平米,叫做“未来城”,分两个阶段。第一个阶段办公、商业、学校加住宅,那这里头就有很多对立的要求:政府对城市发展的需求、开发商对商业的需求、社区本身的要求。这么大的项目就要解决很多“冲突”了,我们的国际团队讨论细节,确定想法,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。
区域位置, by Aedas
图左:深圳中州湾 C FutureCity 一期及二期总平面图;图右:深圳中州湾 C FutureCity 一期高精度实现设计效果(实景图), by Aedas
我们不能脱离上下沙人民的文化,还有相邻的红树林的环境,居民需要安静的空间。在中国这么大的开发,怎么定义现在的都会生活,是非常重要的。首先是城市动线,其次是绿化比例、共享空间以及公共配套,并保留地区的文化脉络。最重要的是区域的通达性,如果规划设计让这个地方“走进去”、“走出来”太累的话,会造成拥堵,所以中国的交通一定要弄好,这可以解决大型开发项目的问题。比如伦敦的Canary Wharf(金丝雀码头)和City(金融城)这两个区域,密集办公,每天早上堵车,每天下班以后人都没了,资源配置者也了解这是一种资源浪费,所以会要求环境多元化一点,即打造多元社区,国内外都一样。
针对城市特色,就是要保留它的文化,属于上下沙的回忆不能拆不能动,第一天就要搞清楚什么能保留,并且增强它。
有人说:“往后一点再搞清楚?!?/span>
我说:“不行?!?/span>
3
平衡之道
Q
结合您谈到的“多元·对立”,您对一线城市,尤其是滨河空间方面的改造,有什么经验与看法吗?
KW:上海的滨河空间就做的非常好,而且国内现在很关注这部分。跟我们一起教学的几位老师,他们都是这个领域的专家。对于这个问题,怎么发挥河滨资源是很重要的。比如香港西九龙高铁站,刚好在海边,但不想这个大开发把滨水空间隔断。把建筑的主要车站部分放在地面上,并且要做一直延伸到海边的市民广场,把小城回归市民。
香港西九龙站为公众提供观景平台及绿色广?。ㄉ阌埃篤irgile Bertrand)
这些规划实施很难,因为很多交通的导入是放在负一层的,挖的时候也很麻烦,但是给回市民的是一条简单的走廊。这也是中国的一个门户,可以从这里通往北京、上海等等我国其他的门户,而且是从海边走进去的;人们到达这里出来,对它的印象也不是一个车站,它是一个广场,延至海边,屋顶有空中花园,还看到维多利亚海港,这是新的纪元。这就是我们可以改变现实的一个方法。
我们做大型项目时,有另外一个理念,就是“共存架构”。比如在香港这种超级高密度城市做高铁站这类的,把九龙的交通都改变了,那好不好呢?城市价值和居民满意度之间需要做一个平衡。“共存架构”就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,但平衡了各种功能,找到一个方向出来,最后成不成功只有未来可以解答。
4
以人为本
Q
您觉得我们的城市需要地标性建筑吗?或者说是否需要持续性地规划打造一些地标性建筑?
KW:城市要表达自己的个性,可是我不认为我们需要做地标建筑,而是应该有一种表达的方法,把当代的一些议题分享出来,我们建筑师需要每天和城市对话、和市民对话。我们的责任很重要,所以只考虑打造地标建筑的意义就不纯粹了,要因地制宜。像我们做的重庆高科太阳座,要表达那个区域的科技未来感,但是也要尊重城市脉络,它北边有一个非常古老的塔。所以在不影响古建筑的前提下去做现代的表达,就是曲线的概念。当时设计时不是为了想做个曲线建筑,而是想利用北极光去演绎曲线建筑,所以很自然地就成为一个代表这个区域发展与未来的城市雕塑。
重庆高科太阳座,项目体量中最大单层扭拧角度达8.8度/层,远超同类项目,是全球现有的超高层项目单层最大扭拧角度的近1.5倍,建成后将是“世界第一扭”宝座的强力竞争者。(摄影:存在建筑)
所以比起地标建筑,更希望它可以成为城市一个新的、代表性的“议题”,留给市民,重视“议题”与市民之间的关系。我们访问到一些市民,他们说他们喜欢这个项目,也觉得有代表性,那很幸运这个项目可能是成功的。不去追求标志性,而是追求城市特点,同时把它展示出来。
Q
当项目结束后您如何接收当地社区居民对于该“议题”的意见与看法?
KW:我会自己再去一次,肯定要自己面对。比如重庆高科,因为比较担心这个建筑扭曲的动感和线条会不会不受欢迎。后来回去重庆,去附近的小公园,当地居民很喜欢的人工湖在里头,我就跟他们聊聊天,问这个建筑怎么样,他们都说很好。有位女士觉得这是高科区的一个新地标,有很多人来看。问她觉得有什么特别的,她说“很优雅”。
(摄影:存在建筑)
有个小孩子,我问他喜不喜欢,他说这个“好看啊很好看”,他可能不会说这是一个艺术品,但这个建筑让他非常自豪、兴奋,这是对他的城市有所改变的一个建筑。
Q
您的阐述处处体现着人文关怀,“以人为本”是您做建筑师的出发点吗?
KW:“以人为本”,你说的对。如果最后你问我为什么做建筑师,我的答案就是——希望人们生活的更好一点。
韦业启先生醉心建筑。师从Christine Hawley教授(曾任巴特莱特学院院长),拥有逾30年专业设计经验。他的设计项目涵盖整体性混合开发、大型基础设施、高端办公楼、奢华酒店以及高档住宅、私人寓所等各类型,在国际上屡获殊荣。
此次专访让我们走近了韦业启先生对于建筑“多元·对立”的理念和创新精神,他的作品充满人文关怀、极具美感。
这次由Aedas主办的主题展览——N次方“城”,是Aedas与同济大学李德华罗小未教席基金——联合教学项目为背景,基于后疫情时代下的城市更新发展议题,引入建筑师与未来建筑师的多元视角,以期引发更多讨论与思考。展览为期10天,可通过UCCA Edge公众号进行入馆预约,即可免费观展。
评论